JACS最新文章:固相合成分子筛新策略及晶化机理研究

Date : 2023-03-01

分子筛是一类重要的结晶微孔材料,其在催化、吸附、分离和能源存储中有重要应用。自从1940s年代人工合成分子筛以来,研究者先后开发了水热合成、溶剂热合成、干凝胶转化、离子热合成和无溶剂合成等方法。目前除采用极低蒸汽压的离子热合成和少数低温合成外,分子筛通常需要在反应釜密闭的体系中进行晶化。另一方面,由于水被认为是分子筛晶化所必须的,人们对分子筛的液相转变机理和固相转变机理始终存在争议。

针对传统分子筛合成存在的高的自生压、晶化时间长、产物收率低、废液排放多等问题,我组与聊城大学陶硕副教授合作,提出了一种无定形前驱体固相合成磷酸铝分子筛的通用策略,通过在中等温度(250-450 ℃)下在焙烧3-60 min,即可得到高结晶度的ASTSODLTAAELAFI-CLO等多种拓扑结构,实现了从超小微孔到超大微孔的磷酸铝分子筛覆盖。该固相合成法具有如下优点:(1)晶化时间短,在250-450 oC下,焙烧3-60 min即可完全结晶;(2)产物收率高,因为结晶过程没有溶剂的参与产物收率> 80%;(3)操作步骤简单,无需反应釜,无需分离固体产物,结晶和模板剂脱除步骤可以合二为一;(4)废液排放少,骨架元素是按反应计量加入的,合成和焙烧的产物无需水洗。

团队首先采用多核多维固体核磁共振等表征手段研究了AlP配位环境和连接性的变化。初始前驱体已经具有P-O-Al互相连接的网状结构;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,PAl物种发生了进一步缩合反应,但晶化完成时仍存在少量的AloctPpar物种。570 oC进一步焙烧后所得样品的只有Pful-O-Altet物种,这说明所有的铝和磷物种都在分子筛骨架上。

A9671


进而为了探究F物种在固相合成中的作用,我们进行了2D 19F-27Al J-HMQC31P-19F J-HMQC MAS NMR实验。19F-27Al相关谱显示,初始前驱体中的F主要与六配位的Al连接(Aloct-F),同时还与少量的四配位的Al连接(Altet-F)。值得注意的是,Altet-F相对含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先升高后下降并伴随晶化完成而完全消失,并且该物种含量的变化与结晶度有很强的关联性,因此,我们认为四配位的氟铝化合物(Altet-F)是晶化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体,通过催化键的断裂和重组来驱动重排。固相反应5 min,观测到Alpen-F-Alpen的相关信号,这被认为是晶化开始的标志。另外,通过2D 31P-19F J-HMQC确认了在晶化中途生成并不断累积的-76 ppm处的19F信号归属为Ppar-F,揭示了F在晶化过程中逐步从铝物种上转移到P原子上的演化过程,进一步证明晶化反应由共价连接的氟物种驱动。以上F物种的变化说明,晶化反应由前驱体中的共价连接的F物种驱动。本工作为分子筛固相转变机理提供了直接证据。

这一成果于近期发表在J. Am. Chem. Soc.上,共同第一作者为聊城大学陶硕副教授和我组博士研究生王志利。

全文链接:https://pubs.acs.org/doi/full/10.1021/jacs.3c00258